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装绅弄鬼 > 第四十九章龙之巫女

第四十九章龙之巫女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所以……他们都不在了……那么,为什么是你在这里?”

巫咸叹息着:“毕竟是职责所在,也就是现在的我,是守护夜郎的九牧之一……或者,也是最后的守护者!”我知道九牧就是九牧王……不,九州牧,传言中是大禹在炎帝之后再度分封九州的九个统治者,如东汉末年的刘备就曾作过豫州牧。但现在我才知道,九牧就是九巫。巫,来源于粤东俚僚土话的mou,后来旧名为“牧”。世人理解为牧猪、牧羊、牧牛意义上的牧,那是世俗化后的误解!对“牧”字的二种不同理解,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三观。释为“巫”,体现的是宗教立国,释为“放牧”之“牧”,体现的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类似于西方教廷以各地主教、牧师为基石。

“什么夜郎……哦,是蛇山的犭也狼一族,我记得夜郎的远祖叫武米,那个轩辕氏族的后起之秀大禹也叫文命,而文命、武米……武米就是大禹!所以……你也投靠了轩辕氏族!怎么会!这是背叛,你忘了蚩尤的仇恨吗!”

我吓了一跳,按照《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所述:“黄帝至禹,于世三十。”“世”,其义有二,一是指一代,为三十年,所谓世代之世,即是一代。三十年的来历是因为上古男人三十而婚,《大戴礼记》记载的,“上古男子三十而婚。”,故三十年就有一代人,为一世。另一义,“世”,是古时计年的单位,一世即一百年,相当于英语中的。如“世纪”中的世,就指一百年。如果按一世30年计,黄帝至大禹为900年。按照《大荒北经》所述“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此外《海内经》所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而弄明又恰恰是骆明之旧名。两相印证,可见骆明就是弄明,均出于黄帝一族。

史传黄帝有二十五子,皆有封国。后世周代的分封制度不应该是无缘之水,其渊源应该在黄帝。弄明,骆明生有二子,一为白犬,是为犬戎;一为白马,是为鲧族。而鲧是大禹之父,鲧与犬戎又是兄弟,所以大禹一族也与犬戎族紧密相关。大禹是前2100年左右的人,则黄帝当为前3000年左右的人,这与中国相传的五千年文明是相吻合的。如果按一世100年计,则黄帝至禹有3000年,那么黄帝就是公元前5000年的人,也就是说,黄帝是7000多年前的人。到底一世是30年还是一百年,按照《山海经》描述的黄帝时的地理和气候,黄帝大战蚩尤时,命令南极的应龙助战,可见那时南极尚未完全冰冻,还适宜人类居住。据此,黄帝至少是7000年前的人!所以一世至少应该为一百年。今夕何夕?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挚以齐至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可至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这段史料记载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秦国出兵西周,索要九鼎,西周公慌了手足,大臣颜率就出了个主意,请齐国出兵相救,许以九鼎酬谢。齐王就出兵解了西周的围。

后齐王索要九鼎。西周公又慌了,这时颜率又出了个主意,他亲自出使齐国,说九鼎太重太大,不好搬运,如果老人家指示一条捷径,以便于搬运九鼎。齐王实在是找不到搬运的路,只好作罢。在这里,颜率说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八十一万人马,虽然是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九鼎是个大家伙!搬运非常不容易!周灭商纣时,动用相当人力物力,才将九鼎从奄,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偃师迁到洛邑,今洛阳,那可都是平原地带,不需要翻山越岭的,可搬运了不到35公里就再也搬不动了,不得不就地营建洛邑专门安放九鼎!既然周朝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在古神甚至混血种都避世不出的时代,秦国靠着凡夫俗子又能够运到那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综上分析,可以认为秦灭西周公时得到的九鼎应该是仿造的,而且块头小了很多。

可惜司马迁纵然看出这点,他也不知道九鼎到底在哪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他又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司马迁的记载是矛盾的,可见他也莫衷一是。从《秦始皇本纪》可知,秦始皇肯定也发现了他的周鼎是高仿的,或许有人提供了信息:周鼎沉没在泗水里了。所以才有秦始皇派一千余人在泗水打捞周鼎的举动。这次打捞一样是匪夷所思的。泗水远在山东,距洛邑相距400公里左右,以周初国力之强尚不能远距离搬运九鼎,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亡国之君东周君又如何能在逃亡路上将至少九十万斤重的九鼎搬运到800里之遥的泗水呢?再者,搬运九鼎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东周君逃亡时搬运九鼎能神不知鬼不觉,不给世人留下一点线索。这可能吗?由此看来,周之九鼎其实也不可能被运到山东泗水一带!

那么,唯一的结论是:周九鼎仍在洛邑!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周朝灭亡后秦国未能在洛邑发现九鼎?很可能被东周君就地处理了!至于怎么处理的,不知道。或许是就地掩埋,或许是投入了洛河或涧河中。疑在涧水的可能性大。按照《史记.楚世家第十》载:“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由此可知郏鄏为成王定鼎之地,其地就在后世的洛阳市内,中有郏水,即今洛阳之涧水。涧水应为郏水之旧名。而且涧与泗字形近,真相可能是九鼎没于涧水,世人传抄过程中误为泗水。

或许是东周公预料周朝必将灭亡,为不让九鼎落入敌手,于是决定就地处理,但无论是就地掩埋还是焚毁,都是项大工程,掩埋要挖土方,还要搬运,费时费力。焚毁也不容易,要融化这至少九十万斤的大家伙,得多少燃料?得多高的温度?融化后的青铜块也是件巨无霸,秦国人不可能发现不了这些痕迹,而这些在史书上竟然没一点记录。可能吗?相比较而言,就地推入涧水,倒不失为一个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因此,周鼎沦于涧水,这是最可能的答案。即便是东周公将九鼎推入涧水,也要一支庞大的队伍,要完全保密,是绝不可能的。世人将九鼎沦于涧水记录在案,可那时没有印刷术,全靠手工抄写,抄来抄去,涧水就误抄为泗水。这或许就是司马迁《史记》言秦始皇求鼎于泗水信息的由来。分析至此,周鼎在哪里或许有了答案。真相如何,白虎神这个老古董自然不知道。但我想,如果周鼎真的沉没于涧水,是否就能确定此九鼎就是大禹之九鼎呢?答案是未必,周鼎是商鼎,这是确凿无疑的。史有明载,且周灭商,迁九鼎到洛阳时,曾公开展出商九鼎。那么商九鼎就是大禹九鼎吗?

绝对不是。为什么?白纸黑字的“禹居阳城”,毕竟,自禹之后,定都阳城的有二个帝王,争夺正统,这就是大禹、益。夏朝以九鼎为社稷神器,国都和九鼎是在一块的。夏启战胜伯益后自然大张旗鼓,宣扬得到了大禹九鼎。此时的夏启立足未稳,必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迁都到老根据地,要么迁鼎。夏启是怎么做的呢?按照《博物志》卷九记载:“昔夏启筮徙九鼎,启果徙之。”所以,夏启肯定是是迁伯益九鼎了。问题是夏启能迁多远。从前面的分析白纸黑字的周灭商时,在平原地带迁商鼎时才迁了不到35公里。

伯益在黔贵东南,那可是高原山区。国力深受打击的夏启又能迁多远,所以夏启即使是迁鼎,也必然就在倚帝山附近。而且他很可能像周初那样,另营新都。这个新都可能就是斟寻。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桀居斟寻。”可见到夏朝末年,夏桀是居斟寻的。斟寻在哪?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挖遍了华北,就是不见夏朝踪影。其实,夏朝起源于中国南方。斟寻,源于帝喾之子仲熊所封国。仲熊、斟寻与《山海经》中的张鋐、穿胸实为一国,在源于高维通用语的粤东俚僚土话实属同音互译词。按照《海外南经》,穿胸在黔贵一带,所以,仲熊、张鋐、斟寻、穿胸其实就在后世的滇黔以东,即湘南、赣西、两粤一带,而且夏代的斟寻很可能在湘南与两粤之间!

为什么《穆天子传》所述周穆王:“东游于黄泽,宿于曲洛。……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启之所居。乃于启室,天子筮猎华泽,其卦遇讼……乃宿于黄竹。天子梦羿射于涂山,祭公占之,疏之。乃宿于曲山。壬申,天子西升于曲山,天子西征,升九阿,南宿于丹黄。斋。戊寅,天子西升于阳,过于灵井公博。乃驾鹿以游于山上,为之石主而实干。乃次于洹水之阳。吉日丁亥,天子入于南郑”从《穆天子传》的这段记载来看,夏启却是居于南郑附近啊?这怎么解释。南郑在哪,一可能是现在秦西南郑,此外可能是巴蜀南充,三可能是巴蜀阗中。其实《穆天子传》中的“夏启之所居”是夏启复国前的“所居”根据地,不是复国后的国都所在。复国后夏之都城就在斟寻,即黔东南——湘西——赣西一带。这才是真正的夏朝国都所在!

可惜的是因为一连串神战,后来九鼎和《山海图》均失传,留给世人的只有那神秘的《山海经》。世人释读的很多,但一直没有人能看懂这些宫廷密档。即使博学如司马迁,他对《山海经》也是抱怀疑态度的。按照《史记》记载的,“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寥寥二句。因张骞出使西域大夏之后、穷尽黄河源头也未见到昆仑山,司马迁对《山海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太史公认为,谈九州山河,《尚书》接近于事实,而《禹本纪》、《山经》中所有怪物,他是不敢谈论的。这表明,司马迁是不认可《山经》的。为什么《史记》中只提到《山经》而未提到《海经》?这是因为司马迁当时只出现了《山经》,他没有看到《海经》。事实上,司马迁错了,《禹贡》恰恰不是大禹时的地理,大禹时的地理就是《山海经》反映的地理,《海经》反映的怪人怪兽等等怪物并不是我的臆想,它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因为它们被世人误读了!《山海经》不但不是我的臆想,而且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根!原来巫文化,这也是古神之一的创举吗?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