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代十国往事 > 第957章 终结者——赵匡胤2

第957章 终结者——赵匡胤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赵匡胤应该是一位理财大师,经过上述改革之后,地方上的“钱”被大量抽到了中央,在收复两湖、川蜀之后,国库储蓄达到了历史高峰,府库充盈。赵匡胤对身边近臣说道,“打仗就是打后勤,战争拼的是经济实力,我们要多多积累,不要等爆发了大战再搜地皮。”随后设置了“封桩库”,相当于“战争准备金”,每年从国库盈余中拨出一部分,专门备作未来的战争资金,平时不得挪作他用,爆发战争时优先使用,平衡战时财政收支,避免向百姓转嫁战争成本。

战争是一只吞金兽,无数王朝都被战争拖垮,比如为了支付军饷,皇后都要变卖首饰,这种描述在前文多次出现。宋朝自建立以来,战争机器就持续不断地运转,统一中原、北伐契丹、西讨西夏,然而宋朝的经济却并未因此陷入崩溃,甚至在失去半壁江山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经济活力,还孕育出了资本主义雏形。在以农耕为主的王朝中,宋朝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就与赵匡胤的“封桩库”有很大关系。

场面话,冠冕堂皇。王审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他明白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良苦用心,就是要让地方官吏逐步架空藩镇诸侯。王审琦审时度势,顺应了历史潮流,自觉配合赵匡胤的改革。

开宝四年()正月,赵匡胤又以诏书的形式进一步限制了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诸道州县不得更差摄官”,如果出现职位空缺,必须上报朝廷,再由朝廷指派,中央朝廷的意志一竿子插到底。

人事任免、财政度支、武装力量调动指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权”,也是地方割据势力的三大支柱,毫无疑问,均是赵匡胤改革的重点打击对象。

二,制其钱谷

自唐玄宗以来,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其中一个显着的表象就是藩镇很少或不再向朝廷缴纳贡赋,名为“留使”、“留州”,到了唐末,这种现象更是成为了明规则。

赵匡胤用赵普为宰相后,就命令诸州在保留维持地方政府正常运转的资金外,盈余一律上缴中央朝廷,严禁截留挪用,并重新恢复了“转运使”,专门监督地方财政并将盈余输送到中央朝廷。

乍一看,没什么创新,不过是恢复了唐玄宗之前的制度。仔细一看,也确实没什么创新。

权、钱、兵,这是赵普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三驾马车,从思路上看,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会想到,但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码事。比如唐昭宗,他看得也很清楚,也想通过削藩来加强中央集权,甚至在文官路线上迈得步子更大,但他“咔——”扯了蛋;再比如李嗣源,曾向西川派去转运使,然而孟知祥的做法很传统,表面上欢迎钦差大臣莅临指导工作,背后则教唆部下暗杀中央经济督导专员,把转运使吓跑。

有了钱就有兵,有了兵就有权,有了权就有钱……正向循环,难以撼动。只有当其中一哥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才会进入到另一个循环:没有权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兵,没有兵就没有权。

自柴荣开始,中央禁军就成为天下第一精锐,而地方藩镇的战斗力锐减,赵匡胤在此基础之上又通过“杯酒释兵权”把中央禁军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在巨大的武力威慑下,地方藩镇的权、钱才逐渐收回到中央,地方藩镇没了权、钱、兵,实力江河日下,在这种情况下,更深一步的改革才会持续推进。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