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再起 > 第一百四十六章 逆臣(十八)

第一百四十六章 逆臣(十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确实不够,清廷连败两战,可他们也不能闹得八旗离心离德,尤其是两蓝旗在这段时间的上蹿下跳大伙儿都是看在眼里的。

可如此一来,受到处罚的就只有洪承畴、孙思克和长沙幕府逃回来的那些官员而已,实在说不过去。索尼此前就已经提出过建议,再把朝中的南方籍官员拉出来一批陪绑,反正等江南丢了,那些家伙也就信不过了,不如先下手为强。

这个提议很不错,多杀点儿汉人官员,就可以遮掩下那些不便处罚的旗人,对清廷而言是有必要的。但是,经过了南北党争,如陈名夏、陈之遴之流的南方籍大老,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实在没办法再拉出来打一遍死老虎。可级别太低的,又起不到转移视线的作用……

“皇上,宁完我那奴才与洪承畴应该是同党。”索尼阴揣揣的说出这话,鳌拜、遏必隆无不惊愕。

满清初入关的顺治一朝,汉人官员主要分为三类,即辽东旧臣、北党和南党。南北两党顾名思义,便是以籍贯划分的,其中还能牵扯到一些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龌龊。而那辽东旧臣,则都是汉军旗人,系满清在辽东崛起以来得用的汉人官僚的集合。

关宁军的本性复燃,他们也只能感叹李国翰死得太早,若是有那个墨尔根侍卫在、若是汉中驻防八旗没有覆灭于磨盘山,或许还能拢住套在吴三桂脖子上的缰绳。但是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没用了。爱新觉罗家入关之初的那批身经百战的亲贵王爷们已经死绝了,凭借的只是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威慑力罢了。将制衡吴三桂的希望全寄托在一个汉军旗的军官身上,本也不是什么稳妥的办法,况且那个奴才还在南下途中病死了。

“吴三桂到哪了?”

“回皇上的话,川陕总督李国英刚刚送来奏疏,说是吴三桂已经退入了汉中地区,但留下了部分兵马驻守川北,并开始修筑堡寨。”

“他大概是还不知道陈逆的那个战时内阁吧。”

永历弃国,这可是继孙可望降清后清廷迎来的又一重大利好。然而,陈凯凭一刺客便逆转了磨盘山之战的结局。清廷没有了长期驻扎云贵的可能,就不存在待消息传开后便可以轻易招抚到大量明军精锐的时间。

一如南党有陈名夏、陈之遴,北党有冯铨,辽东旧臣之中也同样存在着派系领袖式的人物,比如范文程、再比如少傅兼太子太傅前议政大臣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

此间,遏必隆第一个反应过来,确实,洪承畴这个南党人物和宁完我这个辽东旧臣之间真的存在交集——后世说清承明制,其中主要的推手就是满清初期朝中的大批汉官,这里不分辽东旧臣、北党和南党,他们有志一同的推动清廷恢复明朝制度。

但是,清廷之所以选择顺水推舟,实际上也并非是他们有多大的话语权,而是满清旧有的制度没办法应对关内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旁的不说,只说满语一项,很多汉人的东西,这种原始的语言压根儿就没办法解释,逼得他们不得不加大汉语、汉字的使用。

双方的文明程度差距过于巨大,很多东西不是靠武力征服就能搞定的。可如果放任不管,汉人就可以从中挖空满清,相较恢复明朝的一些制度和使用汉语,这才是他们更加无法接受的事情。

现在,陈凯更是拿出了个自称是师法周召共和的东西出来,摆明了就是在争取汉人士大夫的支持,同时还兼顾了消弭永历弃国的影响和缓解各部明军间的矛盾等诸多作用,可谓是一石多鸟之计。

“还是照着早前商议过的去办。”

“奴才遵命。”

不能牵连到吴三桂,避免将这个已经重获自由的实力派逼反是满清在现下不得不遵守的基本原则。长江以南基本上已经站不住脚了,他们不能在西北再开辟一条战线出来——八旗军的兵力有限,实在没办法兼顾那么多条战线。

“哎,还是不够啊。”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