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411章 北宋三兴学

第411章 北宋三兴学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最重要的则是对太学进行改革,行“三舍法”。

太学中的子弟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舍可以直接授官,内舍可以免礼部考试,外舍可以免地方州府解试。而三舍之间可以通过考试层层晋升。

可以说宋朝的教育改革层次递进的关系还是相当分明的,对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相当清楚。

不过对当时宋朝来说,地方官学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就是稳固了地方统治。

因为若想入仕就必须通过科举,想要参加科举就要先入学,中央可以通过教育机构让自己的政令成功传达到地方。

散文中范仲淹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与政治理想,随后也下定决心,在仁宗的支持下开启了改革教育的“庆历兴学”。

除了设地方官学和改革科举之外,范仲淹在这场改革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将苏湖教学法引入了太学。

苏湖教学法为胡瑗首创,即将学校内分两斋,分别是重儒学的经义斋,以及须从治兵、治民、水利、算学等科当中择一主一副修习的治事斋。

这种教法初一看有那么点像文理分科,而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和主副修制度,相当超前。

另外宋仁宗也在范仲淹的建议下引入了“刷课时”制度,规定读书人必须入学满三百日,才能参加科举。

而在地方上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的寒门子弟,则能够通过地方官学的扶持参加科举,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

根据陈义彦先生先生统计,宋史当中家世可考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的占比高达55.2%相当惊人,历朝历代中唯有明朝的49.5%能比上一比。

读书改变命运,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北宋实现起来相当容易。】

赵匡胤与赵普听着光幕的述说不愿错漏一字。

而到了神宗时,锐意变法的王安石深深感觉可堪一用的人才太少,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也就此开始。

王安石的熙宁兴学大概可以看做是范仲淹庆历兴学的补充和完善。

比如庆历兴学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点就是放宽了入学条件,只要不是作奸犯科因罪被罚的,基本都可以入学,并对穷困子弟予以援助,真真正正达到了寒素白身皆可学习入仕从而改变命运。

王安石觉得总靠中央拨款也不是个事儿,干脆给地方官学授学田置学官,给学校和学生提供物质保障。

而有鉴于专业人才不够用的窘境,王安石则要求单独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专科人才。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