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代十国往事 > 五代十国往事 第955章 金匮之盟

五代十国往事 第955章 金匮之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从这个角度上看,赵光义也确实不像是篡位,或者说即便是篡位,也是顺天应人,符合广大既得利益集团的诉求,得到了广泛的拥护。

另外再说一下所谓的本案关键证据——“斧”。

请看三个小故事:

赵匡胤在接见某位正直的臣子时,因怒而用“柱斧”撞击臣子的嘴巴,导致臣子两颗门牙当场掉落;

965年正月,王全斌从前线发回战报,汇报消灭后蜀伪政权的喜讯,并请示朝廷是否可以一鼓作气,捎带手把老朋友南诏也一勺烩了。赵匡胤则“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再来看一眼赵光义的实力。

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核心骨干之一,赵匡胤得以黄袍加身,离不开弟弟赵光义的辅佐。大宋开国后,赵光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跻身禁军高层,随后便是“泽潞之战”,赵匡胤亲征潞州李筠,赵光义则是大内点检;讨伐扬州李重进之时,赵光义被任命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三征北汉”时被任命为东都留守,封晋王,别赐门戟十四(二品官员荣誉专属),班序在宰相之上,俗称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简言之,大宋一开国,赵光义就是中央禁军高级领导,并且专业守塔三十年。无论是资历还是人脉,赵光义都做完了皇储的前置任务。

有人又搬出来前文我们提前预留的一个小伏笔,那就是在赵匡胤亲征太原的时候,坚城久攻不下,嫡系部将愿组成敢死队强攻,而赵匡胤却不同意,对他们说自己宁愿不要太原,也不愿让你们牺牲,结果把大家感动地稀里哗啦哭成一片。

于是就有人说那时的赵匡胤已经有意识地保存“自己人”,因为已经预感到某些人——比如赵光义同志——树大根深,强大到足以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不能把值得信任的嫡系力量消耗在河东,而要作为平衡“晋王系”的筹码。

968年10月,屯田员外郎雷德骧同志赴京上访,不仅越级闯殿,还在赵匡胤面前高声叫嚷,诽谤赵普。赵匡胤大怒,当即“引柱斧击折其上颚二齿”。赵匡胤喜提“门牙终结者”成就称号。

结合这三则出现“斧”的记载,不少学者认为“烛影斧声”中的斧应该类似于上述的柱斧、玉斧,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礼器或把玩之物,不是兵器中的斧。赵匡胤是皇帝,不是程咬金、李逵,见过皇帝陛下整天抱着车轮板斧的吗?

也就是说,“烛影斧声”中的斧应该不会具有致人死地的杀伤力,不可能是作案凶器。

最后再来看一下“金匮之盟”的法定继承人的下场。

这……看似有道理,实际是空穴来风。因为赵匡胤在那之后不仅没有削弱赵光义,反而对他更加爱护。

比如史籍记载,就在赵匡胤驾崩前四个月,还帮赵光义家加装了取水设备。因为晋王府地势较高,取水困难,赵匡胤便命人制作了水轮,相当于加装了自来水管,还不辞辛劳地亲自监督施工、参与工程验收。

又记载,赵光义曾大病昏迷(病殆,不知人),需要艾灸,赵匡胤就亲自为他灼艾,而且是先在自己身上试温度,再用在赵光义身上,以防将他烫伤。

又,赵光义烂醉如泥,赵匡胤扶他回家,刚一出门,赵光义手下部将高琼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手搬抬赵光义的脚,帮他上车,这一幕被赵匡胤看到,赵匡胤立刻赏赐高琼大量金银珠宝,并告诉他要继续用心伺候赵光义。

赵光义在即位后,在内政和外交上也都延续了赵匡胤的路线,不存在急刹车、急转弯,这说明赵光义得到了朝臣们的广泛拥护,不需要进行血腥的大清洗就完成了平稳过渡。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