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声色犬马之风情大宋 > 第三百六十九章 危机感

第三百六十九章 危机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可别看李元昊年纪还不大,什么叫熟读兵书战策啊?当然不会莽撞行事,他更怕大军早早跑到清风寨,把个李清吓跑了岂不盘算落空?因此他一面四处派人刺探清风寨的内情,一面加紧往清风寨里派内应。

其实宋人和党项人的关系并不是一直剑拔弩张的,相反在太祖时期关系还非常好,宋朝一立国,党项便立即遣使朝贡,并且在宋朝兴兵灭北汉时,党项人又是送马又是发兵助攻,宋太祖可是龙颜大悦,赏赐起来也不吝啬,到了“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党项首领也是诚惶诚恐,主动要求到京城来朝见以示效忠,结果宋太祖“优诏不许”。

直到李继捧主动上献五州土地给宋太宗,而宋太宗也太急功近利,竟想着把定难这个地方进行郡县制管理,要知道少数民族地管理一直都是头疼事,到了清朝为了“改土归流”还引发战争无数呢,假如宋太宗另行安排一个党项人做留后的话,兴许这后来的无数争斗就不会发生了。

自由这玩意从来都是极举煽动力的,当然有党项人不愿意,那会宋军也强悍。党项人根本不是对手,可偏偏就没把李继迁给灭了,而偏偏李继迁又是个打不死的小强,诈降计杀了宋将曹光实,之后与宋军交战是屡败屡战,终于到了宋真宗即位,把宋朝给打烦了。得,定难还是还给你吧。

表面上看这事情结果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但几十年地双方争斗让仇恨的种子在两族人心里长成了大树。但是双方百姓早就混居在一起多年,这问题就难解决了。

可大宋朝廷的诏书一到,李德明一看就楞了,因为诏书上说地很明白,清风寨派人去烧党项人的粮草和朝廷无关,反正你们究竟是有理一些也说不清楚,朝廷也没兴趣去管,你们自己解决好了。

这下李元昊可大喜,他本来就觉得自己父亲对宋朝态度太过软弱,更加坚持要出兵。旋即安插在寨中的刺探传来消息,清风寨的那个寨主李清居然从京城跑来了,人来了还不算,随身带着无数金银财宝,保守估计都是十几万贯以上了。

一听说李清就带了几个人,却随身携了这么多财物,李德明的决心一下比他儿子还大些了。当年契丹倾全国之兵与大宋对恃于檀渊,结果三军统帅萧挞凛中箭身亡,最后议和不但尊宋朝为兄。还把藏南那方圆几千里的地还给了宋朝,只不过换了绢二十万匹,钱十万贯地岁赐,现在这个毛头小子李清不带援兵就敢带这么多钱到清风寨来,这不是送到嘴边地肥肉么?

很多后人对檀渊之盟评价不高,还说是丧权辱国,其实真有些过头了,就算是买来的和平它也是和平,要知道契丹立国比宋朝还要早近百年,而且因为石敬塘地缘故早早的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天然屏障,中原完全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大宋立国之初就先天不足,实力本就不足以灭契丹;而且后世那些大汉族愤愤们更不应该骂石敬瑭认贼做父、卖国求荣,因为石敬瑭他根本就不是汉人,他是沙陀人。

几十万岁赐换个不打仗,值!都别说后来仁宗朝大肆扩军。就在真宗临朝时期,每年的军费就在二千万贯以上,这么多钱干了什么?

李德明当然动心了,十万贯什么概念?要换成李清,他准认为可以骑鹤下扬州,好好地***一番而已,可换个眼光就不一样了,当时宋朝的米价是六、七百文左右一石,宋石相当于后世的六、七十斤,(此处说明一下。《梦溪笔谈》卷三“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很多人以为宋石相当于现代地六十公斤,其实不然,因为宋朝的一斤并没有五百克。)也就是说十万贯钱可以买一千万斤大米,这是大米的价啊。要拿着钱买燕麦、荞麦这些粗粮还会多。被烧的几十万斤粮秣算什么?只要把清风寨拿到手,西征立刻就可以开始。

老子心动着急了。儿子却不急了。

否则怎么说李元昊让李清怕得要死呢?因为李元昊的眼睛不仅仅盯在钱上,还盯在李清的身上了。

这个李清就是当年在天宇山杀了野利都赤的那人,这底细李元昊当然探明白了,他倒没为这个特别恨李清,将军难免阵上亡,经常打打杀杀的人对这样情形早看平淡了,他也更没因此高看李清多少,不过让他最感兴趣的,是据说这个李清和宋朝当今天子关系很不一般的亲近,没法,连清风寨里都在传说他们地寨主可以把天子随便抱着玩,这消息太好了,李元昊很高兴,十万贯算什么?要是拿住了李清,再让汴梁的大宋天子用钱来换,那得换多少钱啊,没准一百万贯!何况听说这个李清在汴梁还有个更大的寨子,奢华可与大宋皇宫相比,就是不找大宋天子要钱,等拿住了李清,一顿鞭子下去,还愁他不乖乖叫人送钱来?

所以反是李德明催促李元昊发兵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